喇叭摆位是怎么回事?喇叭摆位很重要吗?
这得先搞懂摆位这件事,喇叭摆位,当然是指移动喇叭在空间中的位置,前后左右;为何喇叭摆在不同位置会有不同的声音?
因为摆在不同位置,离周遭界限面(四面墙、天花板、地板)的距离不同,界限面造成的间接音振幅不同,相对时间(相位)也不同,这些间接音加上直接音的总和,成了我们听见的再生的音乐。
这么说不容易理解,看看图就知道,这张是模拟一个7.8m x 4.35m x 2.6m空间的振幅频率响应,喇叭摆在离背墙2.9m,离侧墙0.7m,聆听位置离背墙1.5m。绿色是界限面全吸音,也就是无响室,是一条直线,音量81dB。

简单的解说是,不同频率的音波被界限面反射/折射后与另一个音重迭,可能会同相,这就会让音量增加,可能会反相,这就会让音量减低。

再来慢慢分析看看上面那红色的曲线是怎么回事,先单纯化,设定只有喇叭背墙会反射,其他五个面都全吸收,看起来很规律,为何如此?

再来,加上喇叭退后一半距离(145cm)的对比

摆在145cm处,间接音比直接音行程多了290cm,对59Hz而言,等于半波长,180度,再加上反射的反相,就成了360度,等于0度,同相,振幅完全迭加。
摆位造成的效应便是这般波长与距离的魔术,称之为魔术,是因为六个面的间接音加上直接音共七个的交互作用实在太复杂...
再来看看移动多少才能产生足够的效应,红:原先位置,蓝:退后25cm,绿:退后50cm

以此例而言,退后50cm,等于改变100cm行程差,对59Hz而言,只有16%,约60度而已;但对177Hz而言,则有50%,180度了~
反过来想,如果177Hz太高或太低,只要移动50cm,效果就很显著;但对59Hz而言,得要移动150cm才能有同样的效应!这几乎不可能做到...退而求其次,别要求到反相,只要差90度就好,不无小补嘛...那也得要75cm,实在也不算是个小距离...若是31Hz呢?那就得要137cm啰!
然而真正的问题不在此,而在于一移动,并不是只对一个墙面有相对位置改变,而是对四个墙面的相对位置都改变!别忘了,前面这几个推论都是为了容易了解假设只有喇叭背墙会反射,其他全都是完全吸音,等同于无响室,实际空间当然不是如此。来看看上面那喇叭退后50cm的比较,如果所有界限面的吸收率都是0.2时,会是这样一团乱吧?177Hz虽然补起来了,但155Hz反倒凹了,70Hz也凸出...真是挖东墙补西墙啊...

还有一点要注意,摆位不只摆喇叭,也摆耳朵,别忘了还有聆听位置背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