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下载
2014演出市场大事记:政府角色调整 市场主体探索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朱克宁介绍到:""限奢令"的一系列后续效果逐步显现,逼着市场回归理性。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办晚会,其实也是一种"不落腰包的腐败"。要么巨额费用财政承担、要么转嫁一部分给当地企业,违规许以低价拿地、减免税费等好处。政府主导模式下,演出公司只要有几个明星资源就能"一招鲜,吃遍天",谁还会去动脑筋创新节目内容、提升演出质量。少了公款消费这棵摇钱树,推动演出回归"本原"向市场求生存。事实也证明,"隐形市场收缩"对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民营演出公司而言正是机遇,演出场次不降反升。"
回望2014
1月 送戏下乡:全年购买演出过亿元
2014年北京市万场演出下基层活动开启。文化局数据显示,北京市文化局每年投入8000万-9000万元用于购买演出服务的文化项目以及对剧场推行低价票进行补贴。2014年这项资金将突破1亿元。
2月 假唱争议:2014年春晚余音
观众没花钱的晚会到底能不能假唱?一个公开承认春晚假唱的歌手引发了业界的争议,假唱这件事被摆到桌面上掰扯。
3月 梆子突围:京津冀首次联动
地方戏发展着实有些尴尬,尤其是在当下演出市场整体收缩,原本多为各类"晚会"配菜的地方戏曲,愈加显得难以在商业演出主导的市场中扎根立足。京津冀首次以协同的方式解地方戏发展困境,为地方戏曲发展找到新空间。
4月 国家艺术基金: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2013年12月成立的国家艺术基金正式发布章程和申报指南。11月发布评审结果,394个项目从4256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将获得共计4.29亿元的资金支持。
5月 厮杀音乐节:多意外,少惊喜
数十个舞台,近260个艺人团体参演,"五一"小长假的音乐节无疑是每年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火爆且参与度最高的现场演出,音乐节的野蛮生长,折射出越来越多的产业弊病,尽管热闹,但乐队纠纷、大牌赶场、重复登台,拼抢观众愈演愈烈。
6月 音乐剧玩众筹:推广的醉翁之意
在原创音乐剧领域"折腾"十多年的李盾不仅把东方剧院变成了北京第一家音乐剧"专卖店",开启国内音乐剧驻场演出的新探索,还联手众筹网,尝试众筹推广。
7月 叫停海外镀金:"限奢令"再进一步
文化部发文明确,将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监管,对国内各级、各类艺术团到维也纳金色大厅等国外著名演展场所或国际组织总部办公场所"镀金"现象予以坚决制止。
8月 各路"秀"抢滩:暗藏产业空间
今夏,各路舞台秀抢滩,《驯龙高手》、《极限震撼》、《卡尔玛》接连登台。八九月俨然是舞台秀集中的时段。内容关联视觉,在制作方看来是舞台秀产品升级的关键所在。
9月 青戏节:专门做给业内看
贯穿9月的"青戏节"自2008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六届,青戏节延续了以往的理念,继续把当代性、艺术性、思考性融入到这个国际化的演出平台中。
10月 文艺座谈会:不做市场奴隶
习近平总书记在10月15日的文艺座谈会上妙语连珠。"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一针见血切中要害。文艺是一个时代的镜子、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向标。
11月 音乐产业报告出炉:畸形产业积重难返
国内首部《2014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推出。该报告显示,音乐演出产业规模140亿元,而内地实体唱片市场规模仅为6.5亿元。有业内人士称,"唱片、演出严重倒挂,歌手出唱片基本成了宣传手段"。
12月 新年音乐会:减量瘦身缩三成
临近新年,各路新年音乐会陆续登台,据各大票务网站粗略统计,从12月19日起到明年1月初,北京将陆续有三十余场新年音乐会。似乎国际艺术家们都放下自己国家的活不干了,跑来服务中国观众。
相关文章